
《清异录》记有这样一件轶事:晋朝皇帝一次穷追敌寇时,军粮供应不上,将士三日粒米未进,士气大落。行至燕山滦水之东,见满山板栗,便命军士蒸栗为食,借以饱腹。于是士气大振,大败敌兵。由此,将士们就称栗子为“河东饭”。民国《迁安县志》对板栗这样记载:“邑境产量富,行销远,为邑产大宗”,这里的“邑境”主要是指今迁西一带。境内100~200年生的大栗树到处可见,新立庄、汉儿庄、栗树湾子等地尚有许多300~500年生老栗树,仍枝繁叶茂,常胜峪村还生长着明初600年生古栗树。解放前,由于战争频繁,对板栗资源破坏严重。到1949年,全县只有板栗9万亩、70万株,年产板栗222万公斤。